3d里番

朔州:乡村邮路畅通振兴路

朔州:乡村邮路畅通振兴路

2025年11月03日    中国邮政快递报

深秋的清晨,晨光越过雁门关的古烽台,给应县木塔增添了一层暖色。邮递员刘沛宏将贴有“药品冷链”“电商特惠”标签的包裹和当天的报纸分类装车,他的服务范围覆盖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杏寨乡及周边的18个建制村。这条刘沛宏跑了7年的路从过去的“脱贫致富路”变成了现在的“乡村全面振兴路”。

杏寨村的“快递账单”

刘沛宏一路走走停停,在河疃村将报刊放到村委会,在旧堡村把32个快件放到存福便民超市,在赤堡李如兴凉粉店教村民如何在抖音上退货,到杏寨村取在湖南长沙务工的史有斌给新生儿办的出生证。

62岁的张大爷正在路边等着他。见他来了,张大爷说:“小刘,今天又有50单小米要发。”老人裤脚沾着泥,眼睛却亮得很。3年前,村里有了电商快递网点,张大爷的孙女试着把自家种的小米视频发在抖音上,没想到卖得还不错。“以前愁销路,秋收后得拉着板车去县城卖,1公斤才6元;现在快递直接进村,我在地里直播,网友看我锄草、打谷,一下就下单5公斤、10公斤,1公斤能卖16元。”张大爷说,去年通过快递卖了4000公斤小米,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。

村民小慧从旁边的村级电商站走出来说:“刘哥,我订的包装箱到了吗?最近单量涨了,得换加厚款。”这个返乡创业的姑娘去年和家人办起合作社,通过快递把应县陶瓷卖到了北上广。她指着墙上的荣誉牌说:“上个月我们村评上了‘省级电商示范村’,多亏了你们给打通了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
大北头村的羊肉“冷链密码”

中午时分,刘沛宏驾驶快递车拐进大北头村的养殖区,养殖户陈福礼正在羊圈边给羔羊喂草,见刘沛宏来了,直起腰喊:“羊肉都包装好,放在冷库里了。”他说的冷库是村里去年建的农产品预冷中心,专门为生鲜快递服务。

朔州的羊肉远近闻名,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过去因为冷链跟不上,外地消费者收到的羊肉常带腥味。“以前发快递得赶早班车,羊肉在车厢里捂半天,到地方都化了。现在好了,村里有预冷库,快递车里有冷链箱,全程温控,广州的客户都说‘跟现宰的一个味儿’。”陈福礼推开冷库门,里面堆放着整整齐齐的泡沫箱,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溯源二维码,“买家扫码能查询羊的品种、养殖天数,信任度一下就上去了。”陈福礼说。

说话间,刘沛宏的手机又响了,是冯庄的羊肉冷库通知:“今天羊肉件多,下午三点前得赶到。”陈福礼往他兜里塞了把刚晒的黄芪说:“拿着,给家里孩子尝尝,咱们羊肉配这个香。”

贺家地村的“双向奔赴”

16时,刘沛宏的车停在贺家地村的明长城脚下。村级活动中心的快递柜前,几位老人正凑着看取件码。“李奶奶,您的哮喘药到了。”刘沛宏从车里取出一个黄盒子说,“您儿子说这药得冷藏,我特意放了保温袋。”李奶奶眯起眼睛笑着说:“我儿子在上海工作,以前寄东西得托邻居代取,现在他用视频教我怎么取,方便!”

刘沛宏不仅送出去农产品,也送进来思念与温暖。去年冬天,村里80岁的赵大爷收到孙女寄来的羽绒服,刘沛宏当场让他拍了视频。视频传到网上,成了被争相转发的暖心素材。如今,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快递给家里寄泡脚盆、按摩仪等提升生活品质的物品,村里的老人则把腌菜、剪纸、熏肉通过快递寄给城里的儿孙辈。

夕阳把快递车的影子拉得很长,刘沛宏算了算,今天送了427件包裹,收了138件村民寄出的农产品快件。返程时路过光伏产业园,几个工人正往快递车上搬葵花籽——这是村里新发展的“板上发电、板边种植”产业,卖出去的瓜子通过快递送到全国。

7年来,刘沛宏见证着农村的变化:从最初每天只送20件,到现在日均300件;从村民追着问“能不能寄”,到现在随口问“几点能到”;从土路颠簸,到现在全程柏油路配冷链车。“以前觉得快递就是送货,现在才明白,我们送的是机会,是信心,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气。”刘沛宏说。

暮色中,快递车的车灯亮起,像一颗流动的星。或许这就是乡村全面振兴最生动的注脚——每一件包裹里,都见证着一个村庄的成长;每一次循环,都在书写更美好的圆满。